那些为爱而推动读书的人

首页 > 教育新闻 > 新闻阅读存档/2009-01-08 / 加入收藏 / 阅读 [打印]
  郭涵认为,无论是过去、现在还是将来,学校的全员读书都是实现教育价值的文化需求,是一种教育使命,而校长理应承担这一使命。   每月一次“班级阅读之星”评比、每月一次“读书推荐会”、每学期举行一次“百万阅读之星·班级吉尼斯阅读纪录”大赛、以作文改革为背景的“读书积分活动”和“读书稿费活动”……这些读书活动是管建刚的创举。    每天清晨,常丽华会早早地守候在教室里,把轻柔美妙的音乐打开,让孩子在音乐当中去享受童谣、童诗的魅力。   杨皎确定了以学校为阵地,向家庭和社区辐射的区域性推进儿童阅读行动的计划。    回顾自己的读书生活,刘铁芳总结道:“阅读培育了我的生命情怀,滋润了我的生命质地,提升了我的生命境界……阅读改变命运,阅读滋养生命。”   陈琴推崇“素读”,古代日本人的做法就是“素读”——不求理解含义、只照着字面朗读中国的经史子集。她率先独创了“素读”经典课堂,为每一个孩子在小学6年进行了规划:背诵10万字,读破百部书,写下千万句。   在青岛市教育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,翟广顺倡议并发起了青岛市中小学教师“十一五阅读工程”。   在宋继东的倡导下,北京四季青中心小学制定了读书行动纲领,并且形成“十种读书精神”——心灵自由,生命和谐;陶冶性情、豁达襟怀;读书有志,充实自我。   让校园里弥漫着浓郁的书香气息,让读书成为师生精神生命的呼吸,让读书成为师生校园生活的基本方式。这是王雷英作为一名校长和语文教师一直以来的理想和追求。    对于董仕峰来说,儿童文学阅读推广不仅是一个课题,更是一项造福于下一代的具体实践活动。

  〇推动读书是一件普通的事情,我们愿意把它做好!做好自己的事情,这是每一个努力推广读书的人所共有的信念。

  〇读书需要一种爱的精神,越是在困难的时刻,就越需要坚定这种信念。

2008《读书周刊》推动读书十大人物 

  编者按:根据评审组成员意见和读者反馈,我们评选出2008年度中国教育报《读书周刊》“推动读书十大人物”。2008年,因为有了他们以及所有推动读书的人们,我们的阅读步伐才更加坚定,我们的阅读理想才更加宏远,我们的阅读事业才更加壮阔。阅读,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自觉和精神长跑。2009年,我们期待有更多的人加入这个队伍、引领这个队伍。

  年末岁首,《读书周刊》再一次开始了年度推动读书人物的评选工作。

  坦率地讲,拿起笔来,心里不由得感慨万千。2008年的确是不平静的一年,是让人心潮起伏的一年。每每回忆这一年的历程,总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郁结于心。而在所有这些情感中,给我们留下最深刻印迹的,却是汶川发生地震后的日日夜夜。但是,一想起那个时刻,却又觉得没有什么可好说的。是啊,在那段时间中,周刊所有工作人员都在干什么呢?似乎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,大家还是忙着组稿,忙着编稿,忙着排版,忙着与作者们联系……这些事情都是极为平常的。如果说一定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的话,就是那会儿走进周刊的编辑部,那里面似乎更为安静,人们也更为忙碌,连打电话约稿的声音都比平时轻了许多。也是在这种安静和忙碌中,似乎更让人感受到那个大时代的氛围,那个民族处于危难的时刻——我们这个国家正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,这压力也正无声地落到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身上。

  的确,在那个时刻,周刊的同仁并没有什么惊人之举,大家只是在用行动完成一个简单而质朴的心愿: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。用这种具体的行动回报社会,回报民族,告慰逝者,激励生者。

  周刊的每一名编辑人员也都是普通人,也都在竭尽所能,用普通人的行动去告诉世界:我们还在,我们还要发出声音!更多活着的生命还在呼吸,还在奋斗,还在前行!我们敬仰那些奋战在前线的人们,他们是真正的英雄。我们无法走到前线,只能用我们具体的行动去支持处于危难中的民族,支持处于困苦中的同胞!而这也正是这个国家无数普通人的平凡选择。

  我们看到,在危难中,国家领导人告诉灾区的孩子们:要好好活下去,要好好读书;我们看到,当灾难降临,余震未平之际,如何让孩子们继续读书成为全国人民最关心的事情之一;我们看到,越是在大的灾难面前,人们越是坚定地选择了读书;我们还看到,无数的普通人捐出自己微薄的薪金,目的就是让孩子们重新获得读书的机会。

  这就是国家、民族、人民在那一刻的无悔选择!这种选择在那一刻曾怎样地激励着我们,并催动我们继续坚定地将读书活动进行下去。也因此,我们看到,在今天的中国,更多的人加入到推动读书的行列中来;我们看到,更多的人以一名普通人的身份,默默地将读书的种子撒播在祖国的各个角落;我们看到,他们与我们一样,有着“把自己的事情做好”这样一个朴素的愿望;我们看到,正是这个朴素的愿望,把我们每一个人联系在一起!

  有时候,笔者总是在思考,是什么样的力量催动人们作出这种选择?笔者甚至有些困惑,这一行为的动力何在?有一天,冰心女士的《小桔灯》重新进入了我的眼帘,让笔者重新感受那段文字中所包含的简单而质朴的温暖。小桔灯,它的光不可谓不微弱,只能照亮路人前面短短的一段路;小桔灯,不可谓不渺小,在黑夜中瞬间就被吞没;小桔灯,不可谓不普通,它的制造者只是一个普通的孩子。在这一切的“小”中,“小桔灯”究竟意味着什么?笔者曾长时间困惑于冰心女士的这种写法,也因此长时间将这篇文字束之高阁。直到目击了那场民族的灾难之后,当这几个字重新出现在眼前,才突然明白了其中的真谛。那是一个关于“爱”的秘密,一种关于“爱”的情感。一个普通的孩子,当自己的亲人面临不测之际,当一个普通的朋友面临困境之时,她没有惊天之举,只是将手边编织成的一个简单的“小桔灯”赠与他人。这是一种平常心,这种平常心不正蕴含了对生活的爱,对生命的爱,对他人的爱吗?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对处于黑夜中的人来说,不也是一种温暖吗?也因此,我感受到了作家在黑夜中,望着眼前那盏小桔灯时,所感受到的淡淡的暖意。它不是什么崇高的力量,但却可以让一个已经习惯于寒冷的人获得坚定地活下去的勇气。在黑暗中,作家没有放弃希望;在民族的困苦中,她憧憬着美好的生活,她坚守着坚定的信念,她相信那普通的灯火中,正燃烧着爱的力量。爱,在更多的时候,不是什么伟大的行动,不是什么惊天的壮举,它就是一个简单的手势,一个淡淡的微笑,一双明亮的眼睛,还有平常得让你无法记住的只言片语!

  正因为爱,在困苦中,我们这个民族追寻着希望!

  而《读书周刊》所推举的这些人,不也正是对这个世界有着浓浓爱心的人吗?他们不正是为他人送去“小桔灯”的人吗?这灯光并不明亮,但却可以给人以帮助;这工作十分平常,但却可以让人感受到一丝温暖;这事业十分普通,却可以给人以勇气。而这才是身处困境中的人所最需要的!

  推动读书是一件普通的事情,我们愿意把它做好!做好自己的事情,这是每一个努力推动读书的人所共有的信念。读书需要一种爱的精神,越是在困难的时刻,就越需要坚定这种信念。因为,读书是将民族历史书写下去的重要方式,读书也是将民族精神传递下去的重要方式。而《读书周刊》也愿秉承这一精神,以期与民族各界的有识之士,共同发扬这一精神。

  郭涵认为,无论是过去、现在还是将来,学校的全员读书都是实现教育价值的文化需求,是一种教育使命,而校长理应承担这一使命。

  每月一次“班级阅读之星”评比、每月一次“读书推荐会”、每学期举行一次“百万阅读之星·班级吉尼斯阅读纪录”大赛、以作文改革为背景的“读书积分活动”和“读书稿费活动”……这些读书活动是管建刚的创举。

  每天清晨,常丽华会早早地守候在教室里,把轻柔美妙的音乐打开,让孩子在音乐当中去享受童谣、童诗的魅力。

  杨皎确定了以学校为阵地,向家庭和社区辐射的区域性推进儿童阅读行动的计划。

  回顾自己的读书生活,刘铁芳总结道:“阅读培育了我的生命情怀,滋润了我的生命质地,提升了我的生命境界……阅读改变命运,阅读滋养生命。”

  陈琴推崇“素读”,古代日本人的做法就是“素读”——不求理解含义、只照着字面朗读中国的经史子集。她率先独创了“素读”经典课堂,为每一个孩子在小学6年进行了规划:背诵10万字,读破百部书,写下千万句。

  在青岛市教育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,翟广顺倡议并发起了青岛市中小学教师“十一五阅读工程”。

  在宋继东的倡导下,北京四季青中心小学制定了读书行动纲领,并且形成“十种读书精神”——心灵自由,生命和谐;陶冶性情、豁达襟怀;读书有志,充实自我。

  让校园里弥漫着浓郁的书香气息,让读书成为师生精神生命的呼吸,让读书成为师生校园生活的基本方式。这是王雷英作为一名校长和语文教师一直以来的理想和追求。

  对于董仕峰来说,儿童文学阅读推广不仅是一个课题,更是一项造福于下一代的具体实践活动。